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招生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铭刻文脉流转 熏沐后学才俊 ——我校校史馆建设侧记

2012年05月18日 14:10


 

 


 


走进校史馆 

  “筹建初期,成大人凭一腔热血,在黉门街十四间教室、十间平房的八亩地上艰辛创业,砥砺进取。创建之初,那是一无师资,二无设施,三无现成经验,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租借小屋就是‘建校筹备组’的临时办公室,诸多繁复而重大的筹建事宜,竟在站立着召开的会议上商议拍板定案。”伴随着解说员悦耳的声音,面前无数张照片、历史文献、奖状、奖牌也变得生动了起来,我们仿佛看到黉门街前,花圃路旁,荷花池边,成大历经的风雨坎坷,收获的进步和飞跃。这几十年的变化和沧桑尽数收录在这里,在新建成的成都大学校史展览馆,记者有了这样的体验。

  校史馆坐落在学校第九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底楼,整个展馆近500平米,分为 “筚路蓝缕 创业维艰”、“栉风沐雨 初具规模”、二次创业 迁建升本”、“明确定位 资源整合”、“内涵建设 提质升位”、“励精图志 和谐校园”、“学院发展 各具风采”、“树人大成、春华秋实” 8个展览片区。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迎面展示的浮雕墙,以体现学校的基本发展概况、现状及未来发展蓝图为主线,在构图上以学校创建初期的状况、现状、二期规划作为背景,在文化上体现了都江堰水文化、成都金沙文化等地域特色;左侧集中展现了学校最早的主要学科;右侧是学校的发展前景,中间部分是两幅题字:敢为人先、百年树人。

翔实的历史资料和丰富的图片系统地展示了我校建校的历史背景,办学经过以及从建校到现在的基本发展概况、未来的发展蓝图。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文本原件展示,包括德高望重的成大三老:白敦仁、钟树梁、谢宇衡先生的著作、手稿及批改的学生论文原件实物,还有由张澜先生亲自签发的国立成都大学的毕业证书。正所谓“观镜以整衣冠,读史能明事理”。从这些学校历史的记载里,成大的师生能够了解过去,体味创业的辛酸,感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现在,励志进取,畅想未来,激发信心。

建设过程:最简单的行动表达对学校的感情

  筹建成都大学校史馆源于200910月《成都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校史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之一,从2010年开始具体实施,到今年5月,历时两年多。在学校党政的高度重视下,赵钢副校长带领档案馆承担了校史馆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在各部门、各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档案馆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下,由艺术学院王小军教授和城乡建设学院师生共同设计的校史展览馆终于建成。

  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还是学院师生都为此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为收集资料东奔西走,为文本写作绞尽脑汁,为展馆设计建设殚精竭虑,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小军教授百忙之中为校史馆做设计,为审核和编写校史资料,王小军与档案馆、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们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常常是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对细节进行论证、讨论,修改,熬夜到一两点是常有的事。学生志愿者担任了校史馆的解说,经常在课余时间背诵解说词、到现场进行解说培训及演练,参与建设校史馆的师生的付出都只有一个目的,让学校更加美好。“校史馆的建成,不仅是档案馆老师的辛勤劳动,更是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成果。”档案馆馆长郑典宜这样总结校史馆的建设工作。

  在讲述校史馆建设过程时,郑典宜感慨良多,从资料收集、文本设计、展板设计、展板制作再到解说培训这一系列工作,档案的收集成了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难度最大的一个项目。因为学校是第一次修建史馆,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可预计,没有经验的档案馆老师们只有迎着困难上,通过各种渠道来寻找线索,然后亲自到收藏人的家中拜访,了解情况。因为馆藏中很多都是学校的老领导、校友或者社会各界人士的私人收藏,凭着一股韧劲,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联系、拜访、沟通,他们的执着和真诚也感动了收藏人愿意将史料捐献出来。为收集有价值的一些史料,档案馆的老师们在临近除夕时还在外奔波,收集资料。现在陈列在校史馆的珍贵文献不仅仅是成都大学历史的见证,更是档案馆老师对学校尽心尽力的责任感的体现。

  当对一件事情赋予感情的时候,那久远的历史和落满灰尘的物什定会让人热泪盈眶。

  档案馆老师的坚持触动了我们,而老一辈成大人对学校的情感也令人感动。郑典宜这样总结与他们的交流,“这是一个受教育和感人的双重过程。”谢宇衡先生的夫人刘彬琴老师,也是成大的老师,无私地将谢老的珍贵手稿原件捐献给学校。李郁青老师甚至还亲自将一大包当年的手刻油印的中文系老师、学生论文送到学校。成大建校初期的元老李继华老师作为成大的“活字典”口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老一辈的成大人在校时诲人不倦,兢兢业业培育出优秀的人才,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依然心系成大,对学校的发展给予无条件支持。这份老一辈人对学校的热爱同样也激发着参与校史馆建设的老师们更加爱学校,爱工作。  

  校史馆的建设过程,就像建设一个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一样,一张张照片、一份份资料、一部部作品、一项项实物,摆放在了校史馆规划的部位,也必将走进了每一位参观者的心里。这里有前辈们的身影,有你有我有他的笑容,有绵延传承的精神,共同见证学校的光辉历史。

建设意义:读史明志,修身正心   

     校史馆是为了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回顾和纪念学校所走过的峥嵘岁月而建立的。作为学校文化识别系统中环境文化识别系统的一部分,校史馆的建设,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学校文化理念传播的重要途径,还能够增强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以史为鉴,更可以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案例范本,同时还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是第一次对于成大历史背景和发展成就的展示,是成大人为圆大学梦的奋斗史的展示。在我们为建校初期的艰难而辛酸的同时,看到那么多的优秀校友和学校取得的成就,应运而生的强烈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将激励着我们更要努力拼搏,自强不息。

  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在校史馆里没能一一展示,还有好多的成大师生,以特有的形式热爱着为之付出青春年华的学校,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勤奋,他们为事业的奉献精神,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正是有了学校每一份子的付出,才会有成都大学校史馆的丰富充实,才会有成大一天天沉淀的历史和每一个前进的脚印。

  我们传承的不止是一些照片,几段文字,而是这些看不见却能深切感受到的奋斗精神。

  “我们未来的建设还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空间的扩展,内容太紧凑了,我们还想多展示些成大历史上优秀的教师的史料,还有很多学生的创作作品等等。”郑典宜意犹未尽地谈着今后校史馆的后续建设和馆藏的完善。

  在采访中,郑典宜馆长提起实施工作中的困难总是轻描淡写,说到学校师生的帮助就大书特书,谦虚的她经常提到两句话“档案的规范是一个学校的基础工作,我们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工作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表达。” “要把对学校的责任和热爱落实到行动中去。”这也许就是这些平时被淹没在各种资料文档里的档案工作者最朴素的情感。

 

  校史馆展示的是成大的发展史,承载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对前人的一种尊重,是一种精神的凝练,成就的展示,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更是文化的传承,特色的彰显。学校的发展凝结的成大人三十多年的心血,读史明志,修身正心,在回望历史,缅怀前辈的过程中,成大人正励精图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新闻中心